作者:諸葛亮
原文:
夫君子之行: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
口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諸葛亮除了『出師表』外,留下來的都是短簡,文體內容精煉得很,
一如他處世的簡單謹慎,幾句話,文體就解決了。
看他的傳記裡,孫權送他東西,他回信不過五六句話,
把意思表達得非常清楚,就這麼解決了。
這一篇『戒子書』,也充分表達了他的儒家思想的修養。
所以後人講養性修身的道理,老實說都沒有跳出諸葛亮的手掌心。
先把題目標好,所謂破題,就是把主題的思想內涵的重心先表達出來。
他教兒子以“靜”來做學問,以“儉”修身,儉不是節省用錢﹔自己的身體、精神也要保養,簡單明了,一切乾淨利落,就是這個“儉”字。
“非淡泊無以明志”,就是養德方面﹔“非寧靜無以致遠”,就是修身治學方面﹔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是求學的道理﹔心境要寧靜才能求學,才能要靠學問培養出來,
有天才而沒有學問修養,我們在孔子思想裡也說過的,“學而不思,思而不學”的論點,和“才須學也”的道理是一樣的。
“非學無以廣才”,縱然是天才,如沒有學問,也不是偉大的天才。
所以有天才,還要有廣博的學問。學問哪裡來的?求學來的。
“非靜無以成學”。連貫的層次,連續性的對仗句子。
“□慢則不能研精”,“□慢”也就是 “驕傲”的這個“驕”字。
講到這個“驕”字很有意思,我們中國人的修養,力戒驕傲,一點不敢驕傲。
而且驕傲兩個字是分開用的:沒有內容而自以為了不起是驕,有內容而看不起人為傲,後來連起來使用為驕傲。
而中國文化的修養,不管有多大的學問、多大權威,一驕傲就失敗。
孔子在『論語』中提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一個人即使有周公的才學,有周公的成就,假使他犯了驕傲和很吝嗇不愛人的毛病,這個人就免談了。
“□慢則不能研精”,□就是自滿,慢就是自以為對。主觀太強,那麼求學文就不能研精。
"險躁則不能理性”,為什麼用“險躁”?人做事情,都喜歡佔便宜走捷徑,
走捷徑的事就會行險僥幸,這是最容易犯的毛病。尤其是年輕人,暴躁、急性子,就不會理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這個地方,有些本子是“志”字,而不是“意”字,大概“意”才對,還是把它改過來。
--年齡跟著時間過去了,三十一歲就不是三十歲的講法,三十二歲也不同於三十一歲。
人的思想跟著年齡在變。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少年不努力,等到中年後悔,已經沒有法子了。
看諸葛亮的『戒子篇』,同他作人的風格一樣,什麼東西都簡單明了。
這道理用於為政,就是孔子所說的“簡”﹔用以持身,就是本文所說的“儉”。
但是文學的修養,只是一種附庸,這是作學問要特別注意的。
心得:
雖原文只有六十八個字,隨著年歲和人生經歷回頭看就是有不同的體會。
這次我對文中的「險燥則不能理性」和「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很有感觸。
我算急性子,有時會主觀認為按照做事的步驟和邏輯事情就可處理妥當;
只是人生的的美妙就在天外飛來一筆的意外來考驗你的應變能力,
一急溝通上說話口氣就顯的不委婉,讓當時氣氛很僵,
事後也覺得後悔不妥,反省自己修養還是不夠,做人不夠圓融。
年輕時學習事物衝勁和意志力顯得較堅定,
反而年歲增長鎖事繁多,藉口也就跟著多起來;
如此惡性循環吃虧的還是自己。
有些事情還來的及的話就試圖向目標前進,
雖不如小兔子的俐落身手,做隻踏實的烏龜也會有收穫。
至於目前還是做不到的部分,就靜待緣份,現狀就用欣賞的角度看事物吧!!
人的態度決定諸多事,真正的主人還是自己的心志。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不就是由自己的態度決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