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為只有戰亂,才會導致生離死別;
只有外族侵略,國才會破家才會亡。
請打開你的眼睛,看看2009。從7月以來聖嬰現象席捲全球,8月莫拉克颱風登陸台灣。
那一刻台灣已成為地球聖嬰現象的一部分,我們台灣人雖只把它當成縣長不在國內、總統支持度最低點。
秘書長父親節吃了地瓜「大餐」的代名詞。
但災難,並沒有結束。
氣候變遷取代戰爭
9月土耳其伊士坦堡、美國喬治亞、菲律賓馬尼拉……都泡在水裡;
雪梨、昆士蘭蒙在沙塵暴裡;東非二千萬人饑荒。
自今年7月以來,不過短短三個月,世界上已有數百萬人國土破裂,家園毀滅;
總計各國死亡人數超過十萬人,上百萬人經歷生離死別。
氣候變遷取代了戰爭,原來國破家亡,不需以砲火為前提。
菲律賓本周末第二個颱風直撲本島,才不過五天前凱莎娜颱風剛肆虐馬尼拉,整座城市淹沒,
人人穿上救生衣逃命,總統府只好打開大門,當災民收容中心。
五天災情仍未退,山嶺有若莫拉克後走山的高屏地區,滿目瘡痍;
土質仍飽含雨水,新的超強颱風又登陸了。菲律賓慘狀比二次大戰日軍入侵還糟。
菲律賓與台灣、琉球三地並列太平洋第一颱風島鍊,都是太平洋上三大最容易颱風橫掃之地。
今年我們沒有菲律賓的悲慘,科學家認為只是僥倖。
現在全台緊盯強颱未來二十四小時走向,CNN報導它有四條路線可能性,琉球、關島、台灣或直撲大陸;
但無論哪一條,菲律賓免不了都是第一站。
全球暖化導致聖嬰成了常態,聖嬰又使得颱風已無分輕度、中度、強度,皆是破紀錄超大雨量;
山洪、土石流與颶風歷次狂飆。
今後每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都是人生僥倖。
七年之後,我們會發現台灣免於大災難的地區愈來愈少。
一本新上市的書籍《365號殖民島》想像大洪水後人生未來常景,每一年都在搬家,能住一年就算安穩了。
於是龍應台回憶的《大江大海1949》,七年後不需大戰爭,年年都是1949。
人類不斷地移居,尋找安全之地;生離死別發生在每一個山區與靠海之處;
我們再無家鄉的意念,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以保證安住數十年。
許多城市、村落,都可以從地球上抹掉,沉入海裡。
不斷地逃亡,逃亡……發動戰爭的是地球,戰爭源頭來自極地的冰川,來自沉默於地底的火山地震帶。
天崩地裂,勝過萬馬奔騰,沒有一個朝代,沒有一個大國擋得住。
於是緬懷、回憶、紀錄……一切都失去了意義。
閱讀聯合國氣候變遷資訊越多,我越知道老世代的人,正如何扼殺年輕人未來。
我們現在有投票權及經濟大權的成年人,只想保住眼前利益。
石化工廠、石油公司想辦法不為碳付任何代價,成年人不想改變生活方式。
每個人雖想挽救地球,但都不願犧牲。
於是整個地球共同實現數學家定義的「囚犯難題」,人人都想搭便車,
於是都成了「暖化的囚犯」,一步步目睹毀滅。
我想勸告年輕朋友們,拿回生命主導權;你們比任何人都應大聲斥責那些毀滅地球的成人們。
科學家們估計2020年左右北極將完全融冰;地球走上毀滅性的關鍵2度,只剩七年。
那時你可能只有27歲,可能不到40歲。
你會來不及體驗享受太多人生,卻被迫與父母年年大遷徙。
如果一切不改變,七年之後,我們都將不斷的經歷1949。
你可能不知道∼森林`海洋是地球的生命之源 ;
可是,畜牧業農漁業為了滿足人類的口腹之慾∼不斷砍伐森林、闢建牧場,畜養牛羊`製造甲烷,
破壞臭氧層汙染土地....不斷超抽地下水、養殖各種魚類 `讓地層下陷....
不斷砍伐森林、種高山茶`蔬果, 破壞水土保持,製造土石流...
作者為電視節目主持人,我沉重呼籲 :
Be Veg. Go Green. Do Good. Save the planet !
吃素! 環保! 行善! 救地球!
資訊來源: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1988528/IssueID/20091003
轉載網路新聞
2010/03/04(四)
早上八點十八分出現8.8地震
震央在高雄甲仙
在現今富足生活便利不愁吃穿的年代
有時我也會試著檢視自己週遭有哪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來減緩地球無情的損耗
不過與其我們我們百姓奮力不懈的努力
似乎還抵不過政府政策來的強而有力呢~~
做或不做都在一念之間。
幾天後(約三月二日)又看見這篇報導
將呼籲腹諸於實踐力行
我覺得下列這篇報導更顯實際~~
友善地球 先改變生活習慣
【編譯成怡夏綜合報導】地球暖化的趨勢加上天災頻仍,許多人開始思考:如何行動才能對地球更友善?
該怎麼開始第一步? 聚在維吉尼亞州某郊區社區的一個典型家庭的餐桌旁,
一群人正談論著他們為了維持永續生活,在生活型態上所做的改變。
財務規劃師諾蘭‧史朵克斯從去年7月就戒吃牛肉。擔任教師的安琪拉‧烏須也試著少吃肉,
並且意外發現「我一點也不會想念吃肉的日子。」
改變生活 一點也不麻煩
參議院職員伊撒‧阿金幫家裡換了個數位恆溫器,結果發現用電量少了一半,
他的太太瑪雅也補充「這樣的改變不會造成家庭負擔。」
一位穿著紫色套裝、戴著時尚眼鏡的女性聆聽著他們因為環境所進行的改變,
並微笑說,「每一天都必須做出選擇,我們不能過完美的生活,卻可以做許多的事情來幫助環境。」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導,這位女性是瑞典副總理奧勒夫松女士,
在去年11月到訪美國期間,她拜會了在瑞典贊助的環境團體,這個團體專門教導人們如何降低其碳足跡。
去年7月1日,華盛頓大都會地區的4個家庭被指派為「氣候領航員」,著手進行了為期7個月的計畫。
其中兩個家庭是家有孩子的夫妻檔,一個家庭是沒有孩子的夫妻,還有一名單身女性。
他們第一項任務是,檢視生活的4個面向:食物、閒暇時間、能源和旅遊會對環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駐華盛頓的瑞典大使館啟動了這項計畫,這個計畫背後的推動力量來自瑞典南方的卡瑪市。
卡瑪市位於提倡「2030年完全不使用生化燃料」的區域當中,
那裡的政府官員於2007年和12個瑞典家庭,推動了一個類似卻更為嚴格的計畫。
因應氣候變遷問題在瑞典是首要議題,在強調要讓這個議題和該計畫雙贏的情況下,
卡瑪市建議其大使,在美國以較小的規模複製該計畫。瑞典大使拉斯‧陸茲表示,
談論國際協商和氣候變遷是一回事,然而,落實在每個人身上,
並由4個家庭開始讓人明瞭這是可行的,又是另一回事了。
參與這項計畫的家庭在計劃開始前就認識彼此。
阿金女士和烏須女士在維吉尼亞國會學校擔任二年級教師,其他兩個家庭是他們班上學生家庭。
大家都對永續經營的生活方式很感興趣。
雖然這項計畫不要求參與者丟棄他們的汽車鑰匙,或是6個月不准逛街購物,
但他們得對生活的許多層面重新思考。
他們開始注意自己的購物的次數有多頻繁、是否需要每次出門都要開車。
肉類食品最衝擊環境
該計畫強調人類對環境的最大衝擊來自食物和交通上,他們改變飲食習慣,吃更少肉。
他們發現,比起魚類或家禽類,對環境衝擊更大的是牛肉。
「我們學習到要吃食物鏈中較低階的東西」
阿金先生說:「我們找到了當地出產的乳製品、起司和雞蛋。
當我們開始吃起更新鮮的食物後,就會發現,要回到過去的生活很困難。」
另一個須重新評估的領域是用電和用熱的問題。
烏須說:「我們開始懂得將電熱氣降低溫度,多穿一點衣服,這真的很棒。」
小小的改變帶來了雙重好處:對環境好,他們也省下了不少錢。
減碳不昂貴 反而更省錢
一開始,某些氣候領航員懷疑降低碳足跡是不是得付出昂貴的代價。「
我有點緊張,擔心會不會讓我花更多錢,因為我沒有錢。」
烏須說:「結果它幫我省了錢,我們的帳單費用降低了。」
阿金夫婦同意她的說法。「這個可規劃的恆溫器幫我們省下一大筆錢。」
阿金女士說:「即使我們請人配送乳製品到家裡,費用還是比到一般商店購買食品更便宜。」
沒有人像史朵克斯那樣面對挑戰,史朵克斯說他只需要計畫給他的衝力,
去超越基本規則並有方法地檢驗他家的能源消耗問題。
「我必須相信開始過綠色生活,是比做資源回收和換日光燈更進一步的事情。」
身為與奧勒夫松女士會面的屋主,史朵克斯說:「所有進行了測量的東西都完成了。」
這個計畫給了他一個開始測量每一樣東西的理由,包括瓦斯和電費帳單,以及家人每週扔掉的垃圾總量。
他和家人做了許多重大的改變:更換家中一半的窗戶;將熱水器的溫度調低;
降低家中垃圾量至一半;他們還改變了他們洗碗機和洗衣房的設置。
史朵克斯研究了再生能源來源,決定投資一個地熱幫浦,這個幫浦利用地球穩定的溫度對建築物進行加熱或降溫。
他發現安裝這個地熱系統非常棒,因為這項裝置還幫他賺到30%的稅抵免額。
雖然地熱裝置的價格不便宜,大約是美金3萬元左右,不過它會在7年後打平並回收。
不過,並非所有替代能源系統都可以省錢。家庭中超過一半的能源用量都多少與加熱和降溫有關。
儘管史朵克斯這麼努力,不過,這些美國家庭在他們生活上進行的改變,
與瑞典幾年前達成的一些成果相較還是相形失色。
這個卡瑪市團體的成員必須對他們每項購買所造成的石化燃料進行量化,
甚至還被要求檢驗他們對於時間的運用,以評估社交活動是否會導致不節能,或做出對環境有害的決定。
瑞典降低對於環境衝擊的能力更勝於美國人,可追溯到文化差異上。
烏須和阿金女士去年暑假到卡瑪市參訪時,就見證到瑞典人更在意成為環境好管家的態度。
「他們的資源回收桶到處都是,而一般人都會做些有助環境的小事。」阿金回憶說。
「人們更常騎腳踏車和步行,城市也有全然不同的構造。他們對於汽車沒有這麼依賴。」
烏須說,在瑞典觀察到一種社區精神,每個人都在做對環境有益處的事情,整體的成效斐然。
阿金先生認為,人們想要便利,不一定是對後代好。但是當東西變得很貴時,他們就願意做了。
專家也評估,像這樣的計畫是否有價值。
關懷科學家聯盟的資深能源分析家約翰‧羅傑斯支持氣候領航員的行動,
因為他挑戰人們改變行為。他說,小小的改變會有很大的不同,
一旦把這些小小的改變總和起來,就是很真實的衝擊。
永續觀念變常規才走得遠
「任何把注意力放在更永續經營的生活上的努力,都是有好處的。」
負責世界展望研究院年度報告「世界狀況」(檢驗西方文化對環境的衝擊)的艾力克‧阿撒朵立恩說,
這樣的努力有助於讓人們接觸新觀念,並讓這些行為變成常規。
只是,個人行為做了小小的改變還不足以終止氣候變化,
需要的是人們生活方式的整體改變,必須改變文化並大幅減少消費。
計畫終將結束,氣候領航員可能會停止團體聚會,但他們都願意將永續經營的生活型態延續下去。
他們說,這個計畫給了他們某些持續性的東西,那就是綠色生活不見得是艱鉅任務的覺醒。
阿金先生說:「我們現在知道,不用改變整個生活型態,我們可以做小小的改變,一點一點來。」